查看原文
其他

阅读林奇二十八年的思考(总第131期)

杨天南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
2024-09-22

乐观的投资者才有未来。


阅读林奇二十八年的思考

2018年02月28日

文 / 杨天南

 

    2月25日,八十八岁的巴菲特公布了致股东信,再次生动诠释了什么是老当益壮、何谓宝刀未老。2017财年,伯克希尔净利润653亿美元,增长23%。过去五十三年,复合年增长率19.1%,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的9.9%。

 

    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氛围之中时,2018年的六分之一已经过去。2017年年尾,那些看到美联储加息而推测股市会下跌的预测,被一月股市的开始红打脸。而由此推测2018年会走牛的预测,再次被二月的大跌弄得晕头转向。二月之初由美股大跌,迅速引发全球股市大跌,港股、A股也未能幸免。凡此种种,引发了另一轮对于历史经验的“总结”:1988、1998、2008都是股市大灾之年,莫非2018......?

 

    市场严峻的时刻,一段文字被再次广泛传播。“过去70多年的历史上,发生过40次股市暴跌,即便我能预测到并提前卖出股票,最后也会后悔万分,因为股价最终会涨回来,而且涨得更高。每当股市大跌,我对未来忧虑之时,就会回顾一下这40次大跌,来安抚自己那颗恐惧的心。我告诉自己,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,让我们又有了一次好机会,以低价买入那些优秀公司的股票。”这段话的出处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大师彼得·林奇。乐观的投资者才有未来,这也是我喜欢林奇的原因之一。(注意:是“乐观”。你懂的。)

 

    虽然我在1995年初次读到巴菲特,并由此改变了命运,但实际上,我知道林奇比知道巴菲特还要早五年。1990年我父亲买了一本《在华尔街的崛起》(One Up on Wall Street)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,定价4.90元RMB,这是我读到的最早关于投资的书,作者就是彼得·林奇。这本粉红色封皮的书如今仍然伫立在我的书架上,考虑到其间搬家数次、漂洋过海行程万里,历经近三十年的时空变迁依然能保存下来,堪称奇迹。

 


当时读来,里面说的很多东西不太明白。印象最深的是,林奇买的第一只股票叫飞虎航空,两年时间从7美元涨到32美元,这是林奇抓住的第一只5倍股,解决了他的学费问题。他自豪地写道:“可以说,我是靠飞虎公司的‘奖学金’读完了沃顿商学院的课程”。当年我父亲也绝没有想到他儿子在仅仅时隔八年之后,有了几乎与林奇相同的经历。在经历了1996、1997年A股大牛市之后,可以说我是用长虹的奖学金读完了美国的MBA课程。

 

林奇被称为“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”。1977年他接手管理富达公司旗下的麦哲伦基金,1990年急流勇退。这十三年间,复利回报达到29%。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也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140亿美元。

 

这本《在华尔街崛起》如今被翻译为《彼得·林奇的成功投资》,重印数十次,发行数百万册,成为全球财经畅销书,是最受欢迎的投资名著之一。今天为中国投资者广为人知的“十倍股(Tenbagger)”、“漂亮五十”等这些名词最早都是由林奇的这书引入中国的。可以说林奇为中国的投资者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 

这本书中提到的入市之前的自我测试、不要预测股市、上市公司拜访、寻找十倍股、6种类型股票、16条选择准则、比尔不买的股票、如何获得公司的真实信息、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等等这些内容,都成为后来者反复学习、斟酌推敲的重要的学习资料。

 


如今,距离初次读到这本已有二十八年之久,对于林奇,我也有一些更多的思考。

 

林奇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基金经理。据他自己估计一年的行程是10万英里(大约16万公里)。阅读大量公司报告,持有的股票达到1400只,换手率很高。一年拜访五六百公司高管,每月2000次通话。

 

    1990年林奇退休时已是白发苍苍,后来才知道他当时只有46岁。由此,很难推定,林奇可以原有的方式上一直干到巴菲特的年纪。林奇可以说是不堪重负而退休的,而巴菲特在88岁还能“跳着踢踏舞上班”。这一点令人深思。

 

    今天人们都津津乐道于,林奇在十三年中取得了年复利回报29%的记录,但更多的细节很少有人深究。著名财经作家约翰·特雷恩以所著“金钱大师”系列书籍而闻名,根据他在《股市大亨》(The New Money Masters)一书中的披露,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共十三年,其中后六年期间,年复利回报为2.2%,他将此归因于基金规模超过了50亿美元,规模过大拖低了回报。这一点也是我提到的两个思考重点之一的“盈利的规模性”。

 

这本书的副标题是“一个人怎样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股票市场赚钱”。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基金经理,林奇在书中告诫读者:“在本书中,我要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: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!”他认为业余投资者具有很多内在优势,可以干的不比专业投资者差。

 

我一度也持有同样的观点。二十年前的1998年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普通投资者可以干得更好》的文章。当时好友程先生在阅读之后表示,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你说的这些,他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投资者。他说的对,尤其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来的实践,我更加认同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赢面更大。一个普通人可以有机会干的更好,但如果他一直干得很好,他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投资者。

 

林奇的这个观点,不知如今是否有变化。但这三十年来,“七亏二平一赚”的情况并无改变。再过三十年,你认为会改变吗? 


   



记录历史验证理念以道引术以术证道


备忘:2018/ 02/ 28 周三

中国银行外汇折算价: 

美元632.94,港元80.86。

 

专栏自2007年4月开启至今(总第131期),

上证综指自3,525点到3,259点,-7.55%;

香港恒指自20,520点到30,883点,+50.50%;

道琼斯自12,923点到25,299点,+95.77%;

专栏投资组合自100万元1130.77万,+1030.77%。

更多详情,请见《中国金融家》2018年三月刊。


接力计划自2014年5月20日开启至今(总第46期),

上证综指自2,010点到3,259点, +62.14 %;

香港恒指自22,836点到30,883点,+35.24%;

道琼斯自16,421点到25,299点,+54.06%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接力计划从1000万RMB到2673.05万RMB,+167.30%。



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杨天南财务健康谈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